博士论文《南侗风土建筑谱系研究——关于族群、信仰、匠作的建筑类型学分析》通过答辩

发布时间2019-05-09 10:54:57

       巨凯夫申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南侗风土建筑谱系研究——关于族群、信仰、匠作的建筑类型学分析》于2019年3月顺利通过答辩。

       本论文以明初至1960年代的侗族南部方言区(以下简称“南侗”)的聚落与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时间段内南侗地区建筑、聚落的形态与风土环境的因应关系,以及风土谱系的分布与流变。
       自明初开始,汉文化对南侗地区的影响日渐增强,中央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藉河流发展的商业,以及民间的文化交流,使汉文化源源不断地深入南侗地区,对南侗的聚落及建筑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多山的地貌和复杂的族群环境所塑造的南侗文化使古老的形制保持着生命力,抵抗着外力对聚落和建筑形态的改变。因此,今天的南侗聚落和建筑形态是因应自然、族群关系、南侗社会的文化、汉文化所产生的复合性的形态,既残留了恒常性的特征,又有短时间内产生的应变性的特征。分辨不同的形制特征,探讨旧有形制与晚近外来形制相互作用与转化的机制,厘清各类形制的共时性分布规律,结合社会史背景推论共时性规律背后的历史因素一一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工作呈现出明清至上世纪60年代南侗风土谱系的全貌。
       上篇通过对南侗民族志的解读,以宏观的视角梳理了南侗聚落、建筑以及风土谱系与关联域之间的关系。首先回顾了百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族的聚居状态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之后聚焦于明、清、民国年间中央政府的政策对南、北侗聚居格局的影响;接下来考察了南侗的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和其所处的人类生态的因应关系;最后探讨了侗族自身的社会结构与聚落空间的关系。
       下篇着重对南侗的建筑进行类型学分析,侗族的建筑在实用性之外,常常反映他们的信仰,亦即侗族对世界的想象,因此,对建筑类型的研究均涉及到形式与表意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通过比照建筑形制和口述史关于鼓楼起源的观点,研究了侗族将自己对鼓楼象征性意义的认知进行建筑化表达的方式;第二章将萨坛的形制置于萨崇拜仪式的场景中,对萨坛的组成要素的形式含义进行解读,并对萨坛形制的流变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了南侗住宅空间的特殊性,并推演了住宅空间的演化路径;第四章聚焦于南侗的匠作,结合口述史资料,从建筑学视角对南侗各类型建筑的营建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南侗地区形制特殊,营建程序较为复杂的巨构建筑的重点营造环节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基于类型学研究对于建筑特征要素的分类整理,绘制了它们的共时性分布图并结合课题上篇所描绘的南侗文化地图,研究了共时性地图中所叠加的历时性因素,深化了南侗风土建筑谱系的研究。
       论文最后简述了对少数民族风土建筑谱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各章节所普遍涉及的共性主题与方法进行总结,尝试初步建立一个少数民族风土建筑及谱系的研究框架。课题并对以往宏观叙事中以民族作为风土建筑分类标准的方法进行了反思,以南部侗族这一个案为例,对建筑史关于抬梁、穿斗结构流变的经典命题,建筑纯度等概念进行了重新思考,对进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