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娄东-淞沪园林的特征及影响——从文献解析16-17 世纪吴淞江流域的造园意匠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尧 云
关键词: 娄东-淞沪园林,造园意匠,文献解析,晚明

摘 要

 

        本课题在深入详实的文献史料发掘基础上,通过晚明以《娄东园林志》为代表的相关造园文本的解读和比较,考察吴淞江流域娄东-淞沪园林作为一个造园流派的发展脉络与地域特征,揭示娄东-淞沪园林作为晚明以降江南造园意匠重要源头的学术价值。
        在晚明吴淞江流域经济文化艺术的有力顶托下,娄东-淞沪园林在全面达到鼎盛的同时开始了对江南文人园林圈具有积极意义的反向脉动。本课题在历史文献构筑的语境中展开具体命题的分析,试图从一系列造园意匠相关的动态变迁中研究晚明娄东-淞沪园林的特征及影响。以王世贞、董其昌为代表的娄东-淞沪文坛、艺坛士流精英们频繁紧密的雅集清议,通过园记、诗词、画作等形式为园林话语建构了稳定成熟的地域传播交流平台,推动了晚明造园知识与观念的泛化与下移;由张南阳、张南垣主导的娄东-淞沪专业造园家群体,通过广泛全面地参与造园实践,促使晚明造园得以从传统单一的、仅与掇山相关的工匠经验转变为相对独立完整的、兼具策划(选址、定位)、设计(立意、定制)、建造(取料、施工)于一体的职业化体系;《张山人卧石传》、《张南垣传》等名匠传记的破冰付梓,更促进了造园家职业社会身份的确立与造园知识体系的文化建构,为园林话语的丰富性提供了历史性的动力和机会;《园冶》、《素园石谱》、《学圃杂疏》等造园专著、准专著的出版,将造园知识逐渐由传统社会下层工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转变为能够供主流知识阶层关心和参与的一门自足艺术。
        在这样的条件下,娄东-淞沪园林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标本式群落,通过园林观念与造园实践的深刻转变,在十六到十七世纪形成了与传统造园体系有所差异的审美旨趣和营造技法,主导着明中晚期以来江南园林的嬗变进程,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