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上海近现代文化竞争与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分析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张晓春
关键词: 上海,都市空间,中心转移,文化竞争,都市人类学

摘 要

        近代上海,开埠和西方租界的设立,颠覆了原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秩序,上海由一个传统市镇向近代化大都市迅速转型,“上海”的概念,日益扩大,并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都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中心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转移,转移的路径大致如下:老城厢的城隍庙、豫园——租界的外滩、南京路一带——江湾五角场的上海特别市市中心——人民广场。本论文试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城市空间视为被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所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在行政分裂的近代上海,城市中心的转换,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华洋双方对上海城市空间主导权的竞夺;上海解放后,行政统一的上海,城市空间的竞争演变为不同文化主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及不同辖区之间的发展竞争。对历史上形成或未真正形成的这几个“中心”的分析,分别构成了论文的主要论述框架:
         “华界”中心——上海老城厢的城隍庙豫园地区,曾是县城的中心,也是地区的庙园节场,对从县城的中心到“海派”市井的地位的转换的论述是论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租界”中心——外滩地区,对租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景观、建筑文化及其反映的多种文化和政权对上海空间主导权的争夺,是论文三章的主要内容。
        “华界新中心”——五角场地区,对这一“夭折”的中心的历史及其反映的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分析,是论文第四章的中心。
        城市的几何中心——人民广场。1949年后上海城市空间的主导景观及其反映的城市文化主题的变迁,城市中心向几何中心的复归,以豫园、城隍庙为代表的历史空间在今天的城市空间中面临的困境,和新的跨国界文化竞争在城市空间的表现,是论文第五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