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研究(1843-1937)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王 方
关键词: 外滩源英领馆街区;建筑;时空变迁;场景

摘 要

 

“外滩源”街区位于外滩北端,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开埠初期,英领馆由于军事上的考虑,从上海县城迁至此处;街区由此开始发展,并一度成为租界的权力中心。街区路网框架、街坊、产权地块等空间要素,在城市路网生长、地产开发的影响下发展变化,成为街区及建筑空间发展的基础结构。而建筑空间发展则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影响着街区的属性:晚清时期,虽然因为地处英租界边缘位置,街区商业建筑的发展较外滩滞后,但英侨的划船俱乐部会所、兰心剧院、规矩会堂、亚洲文会会所、新天安堂等建筑先后在此地建成,从而使街区成为英侨重要的生活文化中心,同时,兰心及文会会所中客观存在着早期华洋共享空间,也使这里成为中西文化的初融地。辛亥革命以后,街区又成为新教组织建筑的聚集区,这些组织在这里开展了各种推动中国西化以及社会改革的活动,事实上也以新教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年轻一代华人;同时各种摩登时代的商业、娱乐建筑建成,旧的文娱建筑也在城市发展的要求下发生了改变,娱乐性建筑在街区渐趋式微,而文化建筑则成为主流之一;街区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上海新的都市文化及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历经两个时代的发展,将街区定格在1937年,街区街廓形成了最为丰富的形态,表达着各种文化意涵,并在外滩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简素摩登的界面,成为文化外滩的标志。对于街区历史的这些研究将成为对其进行历史保护的重要依据。
论文共三篇,导言部分对研究背景、意义、文献及内容组织进行了阐述。上篇为街区的起源与结构;包括三章,分别回溯了街区的缘起、分析了路网及街坊、产权地块的历史变迁。中篇为早期的街区建筑(1843-1911);包括英侨公共建筑及商业居住建筑两章,探讨这一阶段街区作为英租界的核心区,以英侨生活为中心的各种公共建筑以及相对落后的商业建筑的发展。下篇,走向摩登时代的街区建筑(1912-1937),包括四章,分别关于传播宗教文化的建筑、文娱建筑、商业建筑、街廓及建筑1937年的历史定格;探讨这一时段,上海都市融合背景下,新教组织建筑在街区的集中建设、文娱建筑的改变及新时代商务空间的形成;探讨街区街廓(street silhouette)及建筑历经两个时期的变迁后形成的外部的特征。结语就街区变迁的原因、保护价值、以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