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风”到”古典”——中国传统家具形制与风格的转型及流变研究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梁 旻
关键词: 高制家具;古风;古典;形制转化;宋式

摘 要

        中国“明式”家具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家具研究领域内可谓成就最丰,对其形制、材料、风格、及其与传统思想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而且颇具规模的研究体系。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鼎盛阶段,明式家具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都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不过当我们惊叹于明式家具的简雅、聪慧、和精良时,就自然会产生追溯“明式”渊源的渴望。
        家具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是对世俗环境的演绎,它是组成人类造物成就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必然拥有自身发展的途径和内在规律。中国家具从低矮到高制的成长成熟,从畅乐“古风”到精雅“古典”,经历了数度的变化更新,无论是制作材料、工艺技术、造型、结构、还是风格都发生不断的演变。在家具的发展过程中,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影响、地域文化的交流、生产计制作和运营机制的成长、对外贸易的扩展……,都可能是新风格形成的原化的交流、生产工艺的进步、设计制作和运营机制的成长、对外贸易的扩展……都可能是新风格形成的原因。而我国传统家具研究的共识是:“明式”家具是在继承宋、元家具形制与工艺的深厚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传统家具转型过程的系统研究,尤其侧重于宋代高制家具普及过程和形制变化的探索,找出古典家具形制、结构和气质形成的原因。
        根据《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中国家具在唐宋之际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高制家具历经六朝、唐、五代到宋,逐渐被整个社会接受并占据主导地位,两宋320年的发展,成为“古典”家具形成的平台,并树立了“明式”家具风格的前范。本文研究两宋家具发展过程以及宋代家具与前代、与“明式”的关系和区别,从而由历史的对比导出中国家具从“古风”向“古典”转化的途径、高制家具普及和成熟的原因以及我国“古典”家具形制发展的规律。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历史的变革不仅使汉民族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统治习俗,从社会阶层、思想文化、风俗审美、生活方式上确立了新的社会架构,更从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寻找并发掘了本土造物的智慧。这种改变使我国的家具产生巨大的变革并沿着新的方式成长成熟。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借鉴年鉴学派的方法,对历史切片进行组合、研判和推理,尝试提出答案。
        《燕几图》是流传至今唯一的宋代专门的家具书籍,它记录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的形制和组合方法。北宋黄伯思受宣谷卿启发而做的七件一套、组合方式超过七十种的案几系列,与后世明代戈汕一套十三件的“蝶几”渊源颇深,戈汕的“蝶几”也编成《蝶几谱》。这两份流传至今的图谱,传递出时代变迁中家具文化继承的脉络。本文对两个时代同类家具进行深入研究,用以解答中国“古典”家具阶段式发展和形制转化的一些问题。

        “明式”家具从形态、尺度、结构、工艺、功能等方面积聚了中国造物的智慧,在审美上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因此被冠以“明式”之名。这个名称,不仅代表了其独特的风格所具有的成熟与优雅的性格,更代表了一种将“明式”家具与其前后产生的家具区别的目的,这个戴着光环的名词,赋予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初期的家具一种特殊的价值体验,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式”,是指规格、外形、具有关联和规律的整体特征的范畴。在“明式”称谓中应指造物“风格”,源于希腊文(stylos)的“风格”(style)一词,包含有独特的制作方式和作品的格调、完整性、统一性等内涵。这些特征,宋代家具不仅有,而且在家具作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还很强,虽然制作的工艺、结构的细密、尺度的合理上不如“明式”圆熟,但“风格”明晰、“式样”清楚。笔者试图以“宋式”来为早于“明式”的具有统一风格的家具定名,从宋到明代早期家具所具有的“风格”特征而言,这应该是可行的,文章将在时间上和“风格”特征上对“宋式”加以界分,澄清历史发展前后的的区别,也使“宋式”的定名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