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的现代表达——新古典主义建筑演变脉络初探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严 何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现代性;流变;辨异;场景

摘 要

 

       新古典主义建筑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以理性和考古学作为其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同巴洛克、洛可可建筑的非理性相区别。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新古典主义建筑一方面延续着古典形式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蕴含着现代的思想和观念,成为西方社会由古典 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与古典主义的一元论不同,新古典主义建筑理论表现为开放性的特征:不论德.昆 西的原始类型学理论、森佩尔的人类学视野,还是辛克尔的浪漫新古典特征、都从不同角度为新古典主义建构了一个多义性的理论平台。而进化的历史观、“风格”概念 的产生、相对的价值观、以及对结构理性的尊崇,则在设计思想上为“古典步入现代” 创造了可能。 
       在空间形态上,新古典主义建筑关注于对简洁形体的追求、对“个性”和“象征” 的表达、对经济性和类型化的强调、以及对光线的运用等等。虽然在建筑的外观上仍 然以回到历史的原初来寻找出路,但古典的外衣下却包裹着现代的空间、功能和结构 形式。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新古典主义表现为一种“现代性”的“伪形”,并且 为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创造了土壤。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但新古典的传统却依然延续下来。从 A.贝瑞用现代材料去表现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到 P.贝伦斯关注于古典形式的工业化表达;到 Art Deco 对古典语言的几何化抽象; 再到路易.康对古典精神的现代演绎,以及 R.文丘里将古典形式与波普艺术的结合,所 有的建筑师都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对古典语言进行着新的解读,并表达着不同的“现 代”观念。 
       此外,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社会功能考察,则将其视作城市生活形态在建筑上的 反映。不同的建筑样式具有不同的表意功能;而同一种建筑风格,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因为人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将建筑本体的形态学研究同场景的概念相 结合,即新古典主义建筑与城市生活具体事件和人的行为、习俗相关联,成为社会生 活形态的“背景”。在同样具有新古典风格的不同城市的比较中,以此揭示:城市的 改变在于场景的改变,城市的特征也在于场景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语境及建筑特征的追溯,就新古典 主义的演变脉络和不同时期的含义、特征进行了澄清,并对其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及其 建筑-场景关联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上下两篇。导言就研究背景、目标、文献及研究 方法进行了介绍。上篇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溯源及流变,包括四章,分别讨论了新古 典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其理论渊源及不同语境下的概念含义。同时从建筑的形态特 征出发,对新古典主义在启蒙之后以及  20世纪不同时期的发展流变进行讨论。下篇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中外关联,包括两章。讨论了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及思想内涵,以及不同城市空间的新古典建筑场景比较,以揭示不同城市场景的文化 含义。结语就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现代启示和价值评判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