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流中的中国形象——钱伯斯《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及器具设计》之探析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黄家瑾
关键词: 威廉·钱伯斯;《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及器具设计》;中西交通;岭南情调;中国营造术

摘 要

        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被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伟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触。这是一次互相的启蒙,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件,期间可资研究的历史事件、思潮、人物众多,18世纪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青年时期曾两度随瑞典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在广州逗留期间,他悉心观察当地建筑、园林、风物、民俗,并做了大量草图,还以此为基础于1757年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及器具的设计》 (Designs for Chinese Building,Furniture,Dresses,Machines and Utensils)。该书不仅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激起了不小的反响,推动了中国造园术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匡正肆意泛滥的“中国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日后西方关于中国建筑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钱伯斯被视为西方最早研究中国建筑的权威人士。 
        本论文将钱伯斯置于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力图聚焦《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及器物的设计》,既详尽地交代了时代背景和历史的必然,又具体地予以分析并梳理史料,与此同时,力图史论结合,阐发观点,考察钱伯斯和西方人对中国营造术的理解,以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演进。 
        论文陈述了钱伯斯时代的中西交流背景,并通过中西文献的比较,尽可能还原明清时代的广州,为考证钱伯斯关于广州的记述的真实性提供参照,不仅如此,论文还分析论证了钱伯斯对于中国营造术的记述既有其相对真实、准确的一面,也有因客观的障碍及主观的局限所导致的片面性和偏颇性;威廉·钱伯斯对于中国营造术的理解在超越他的同时代人的同时,也难逃那个时代与生俱来的思想樊篱,换句话说,钱伯斯图像中国建筑既可说是独立的视角和个体的经验,同时也未能规避西方人几乎都未能规避的那种针对中国的“塑造”。与传教士的书信、旅行家的著作、商人的日志以及使节的报告一样,图像中国建筑的钱伯斯在记录中国的同时也在为中国造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集合、丰富着自己眼中的中国形象。